重庆市开州区聚焦精准、规范管控、健全机制持续推进扶贫资金绩效管理,连续四次获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优秀”等次,2020年被原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推行扶贫资金绩效管理工作全国两个示范区县之一。今年以来,开州区接续努力,在资金使用、绩效管控、监督管理上加大力度,有效提升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益。
一、严把三个关口,促进资金使用精准化。一是把好资金“投向关”。坚持“多个渠道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积极克服财政困难,多方争取资金,大力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从项目库中优选项目,确保投入不减、投向精准、绩效明显。今年第一批衔接资金安排重点突出产业发展和扩内需促就业,其中产业发展资金23021万元,占比53.33%,就业帮扶资金2019万元,占比4.68%。坚持项目安排逐级公告公示制,主动公开信息,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做到区级平台公示、乡镇张榜公布、到村到户宣传。二是守好使用“程序关”。坚持“村申报、乡镇初审、区级部门审核、区审定”,做到“谁申报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评价谁负责”。面对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既讲程序又不唯程序,开辟“绿色通道”、缩减审批环节、简化拨付程序,原则上审批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启动后可直接支付50%的启动资金,进度过半的可支付80%的进度资金。今年下达项目开工率100%,已支付衔接资金12459万元,支出率79.65%。三是用好结果“导向关”。守好绩效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将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所有部门乡镇全覆盖、资金项目随机抽、三方机构客观评,统一量化打分、实行综合排位,评价结果纳入年度考核,作为次年资金分配重要依据,对绩效目标完成较好的“多倾斜”、较差的“少分配”、未按期完成的“不安排”。
二、紧扣三个环节,推动绩效管控规范化。一是科学实施绩效目标管理。坚持重大政策、项目决策前实施绩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申请预算的必要条件。预算编制时审核绩效目标,未设目标的项目不安排预算。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健全扶贫项目共性绩效指标框架,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层次特性,构建个性指标体系,先后出台操作指南13个,实现扶贫项目资金绩效指标设置“有章可循”。二是深入开展绩效运行监控。坚持预算执行中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双监控”,建立“3+N”监管体系,区财政局、区发展改革委、区乡村振兴局3家共同牵头,各行业主管部门深度参与,定期召开绩效目标运行分析会,实行“月自查、季报告、半年通报”制度。三是全面强化绩效评价及结果运用。坚持将项目绩效自评常规化,坚持项目单位自评、财政重点评审、部门整体评价相结合,逐步实现结果应用从向政府报告、提交人代会,到与预算挂钩、向社会公开。今年将选择6个部门开展整体绩效自评,从民众关注度高的民生事项、政府重点项目中筛选20余个项目实施重点评价,涉及资金近10亿元。
三、健全三项机制,实现监督管理长效化。一是储优“资金池”。构建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严格按照统筹整合范围,准确界定上级下达的约束性任务和指导性任务,强化源头统筹整合,做到“应需而整、应整尽整”。动态管理整合资金、清理入库项目,有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衔接乡村振兴精准投入使用。脱贫攻坚以来,累计整合资金规模39.85亿元,储备入库项目2182个。二是织密“监管网”。全面构建覆盖资金安排、资金下达、资金拨付、绩效评价、监督检查全过程的长效管理机制,建成并运行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平台系统,将资金纳入总台账管理,实时分析预算构成、分配下达、实际支付信息,实现资金动态监管。2020年监控扶贫资金62923万元,纠正监控预警信息370余条。三是算薄“整改账”。构建全区扶贫资金管理使用问题整改“一盘棋”工作格局,围绕2019—2020年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及其他相关问题整改任务实施动态管理,出台制度性文件14个,实现扶贫领域资金问题阶段清零并建立长效机制。